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陌上人家
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 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陌上人家: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沈阳市诗词学会顾问。长期进行法律实践,坚持实用法律研究。退休后,坚持读书养性,致力于诗歌、散文创作,从另一方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先后出版诗集《古原柳笛》、《天涯芳草》、《心海泛舟》和散文集《绿野秋思》等。

今冬没有雪  

2011-01-19 12:16:04|  分类: 原创 心情弄笔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我喜欢雪,原来准备今冬下雪时仔细观察,反复品味。在雪地上留下几串新鲜脚印。再用铺张的辞藻,痛快淋漓地写一篇雪文章。题目是借用的,叫做“丰年好大雪”。孩子们在去冬玩雪没过瘾,也对雪望眼欲穿,早就攒劲再痛痛快快玩一把,然后再写篇好作文。可惜“晚来天欲雪”的机会,大人小孩都没有盼到。现在,眼瞅隆冬就要过去,北京连一场雪也没有下,所谓“燕山雪花大如席”只能在梦里看到。中国气象网说,河北、河南、山东等北方9省市,降水量持续偏少,有些地区的旱情出现50年一遇。未来10天仍然没有雪。眼看春天就要到来,所以不能再等啦,就提笔再写雪文章,题目改成了“今冬没有雪”。

那么,今冬的雪到哪去了?一说去了南方。据报道,江苏、江西等地几场大雪,柳绿花红变成玉树琼花。贵州、两广冰雪封道,数万人员困于郊野。高压线路裹冰挂凌,造成灾害。一说去了欧美。欧洲雪劲,交通瘫痪,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。1月14日,暴风雪肆虐美国49州,4500个航班被取消, 9万多人被困在机场,数千个家庭陷于冰冷和黑暗。你看人家雪多成灾,我们天旱地裂,却不见雪花簌簌衣襟。北方有些公园的滑冰场,不得不人造冰雪,维持经营。我见过,一个高山滑雪场缺雪,而运动会在即,不得不花钱买雪。农民赶着马车,开着拖拉机,从四面八方来卖雪,场面既感人又苍凉。足见老天爷失职。

过去,不要说靠近朔方的北京,就是中原地区,哪个冬天不是大雪盈门?数九隆冬,大雪纷沓而至,犹如夏雨之倾盆,秋雨之连绵。空中鳞甲纷飞,酷似玉龙酣斗;千山鸟绝、万径人罕;千里无尘,万里浩茫。有时到了阳春三月,尚有桃花雪来访。1957年4月,一场桃花雪,落地三尺,将豫北一望无际的绿苗,盖的严严实实。看着正在扬花吐穗的小麦,顷刻覆没,农民叫苦不迭,以为灾荒必至矣。谁也没有想到,冬小麦抗寒。太阳一出,厚雪融化于霎那,小麦叶茎无损。并且获得空前丰收。当时正是成立高级社的第一个年头,报纸电台都说是合作化的优越性使然。但是,连三岁的小儿都知道,那不过是上天的恩赐。

到了上世纪60年代,东北的冬至,北风呼啸,大雪漫天,山陵沟壑顷刻被夷为平地。大小兴安岭苍茫纵横,长白山的深山老林也为大雪覆盖。东北大平原,千里皑皑,平地起沟壑。林海雪原成了东北的标志,那是何等壮观的境界,大作家写出了多少锦绣文章!记得那年沈阳一场大雪,坑满池平,街道变窄,大树变短,院子变小,房屋变矮。清晨人们从门洞中钻出来,第一件事情,就是用雪铲子、雪推子在院子里、大街上和小巷中,打开和外界的通道。一时间白山雪丘,银巷纵横。人们如同在露天地道里穿行,火车也像在白山云岭中行驶,清凉庄严。长笛高嘶,似有回声。至今在脑海中,还隐约保存着风雪漫市的街景图画。

“六出飞花入户时,坐看青竹变琼枝。如今好上高楼望,盖尽人间恶路岐。”一场大雪,使世界变得洁白无瑕,也是对人世间藏污纳垢的一次大扫荡。就连潜藏在角落里、蛰伏在土壤中的害虫,也灭绝殆尽。其实,大雪不仅净化人们的心灵,也极大地锤炼了人们的抗寒素质。有一年我在南方某市过年,正好天降一场罕见的大雪。马路上泥泞不堪,行人滑倒的、跌跤的比比皆是。这场雪在东北城市,只能算作小菜一盘。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隆冬路面成冰,不仅鲜见摔跤的,上班的自行车流也井然有序。长期冰雪环境,使东北人车技高超。冰天雪地,也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风雪中演绎国际主义真爱,将那装备精良,裹着地毯的美国少爷兵打得屁滚尿流。

大雪也使得北国市民整体训练有素。上世纪60年代后,没有扫雪机械。为了保证城市交通无阻,街道给各机关、工厂、学校等单位划分扫雪区,雪后各单位按责任段,上街清扫。久而久之,成为自觉。不管有没有布置,雪后全民上街,很快就扫得干净净。就连专门寻找我们的落后面的西方记者,对这种全民自觉行动,莫不喟然兴叹。老百姓用雪搓衣服,去污垢;缘冰雪渔猎,丰衣足食;用雪沙疗冻伤,搞雪浴,创造了生产、生活、保健、医疗、茶饮等丰富的雪文化。这种雪文化,比起文人雪中赏梅,边塞赋诗,雪前联句,雪野题咏毫不逊色。我写这篇忆雪的文章,所期盼的,就是在风雪磨练中,提高民族素质,造就一代新人,也创造中国更加灿烂的白雪文明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11年1月15日写于北京贝贝书房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0)| 评论(17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